tags: 思维方式
pages: 010 011
中正,即中正平和。“中和”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
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中,即中正,不偏不倚;和,即和谐,调和。达道,即共行的普遍规律。“贵和尚中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。中正平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、道德修养的境界,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。如《荀子·王制》
:“公平者职之衡也,中和者听之绳也。”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影响。
健康,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、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,以臻“平”“和”的生理状态。中医学以中和、平衡为准绳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不偏不倚、执中适度、恰到好处的思维方法,研究自然界五运六气、生理功能活动、养生保健预防、诊断治疗疾病等。《黄帝内经》
有二百余处论及“平”“和”。例如,人是天地自然“和”的产物,天地和则生,不和则不生。将自然界正常气候称为“平气”,指五运六气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。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
:“生而勿杀,长而勿罚,化而勿制,收而勿害,藏而勿抑,是谓平气。”健康无病之人称为“平人”。平人的特征,即“内外调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聪明,气立如故。”“筋脉和同,骨髓坚固,气血皆从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。“五脏安定,血脉和利,精神乃居”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
,达到了“阴平阳秘”,即阴阳协调平和的状态。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生、长、壮、老的自然规律,而肾中精气盛衰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,在生长发育期“肾气平均”,处于身体和精神壮盛阶段。正常脉象称为“平脉”,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
:“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”气血运行平和、脏腑功能平衡,而反应于寸口(气口),以诊察人的生理功能状态是否正常。
脏腑经络生理功能、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动静相召失去“平”“和”,则是疾病状态。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,称为“阴阳失调”。比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:“凡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,两者不和,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,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”气血运行失常,会产生多种病证,如《素问·调经论》
:“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脏腑生理功能失常,可导致形体、官窍的病变,如《灵枢·脉度》
:“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,六府不和则留为痈。”因此,预防和治疗的原则是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”“平治于权衡”,养生方面遵循“中和”的思想,指出饮食上要“谨和五味”,情绪上要“和喜怒”“志意和”等,皆体现出中医学动静相召的思维特点,重视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平衡以及与内外环境的平衡,注重调节脏腑阴阳的整体平衡,是中医学的鲜明特色之一。故《灵枢·终始》
说:“谨奉天道,请言终始,终始者,经脉为纪,持其脉口人迎,以知阴阳有余不足,平与不平,天道毕矣。”